博实结:物联网终端领军厂商,上下游协同能力强,大数据延伸成长曲线。 公司为国内物联网终端领先厂商,以自研无线通信模组为基础,提供智能车载终端产品、智能支付硬件、智慧出行组件、无线通信模组、其他智能硬件产品等,应用领域涉及智能交通、智慧出行和智能支付硬件。从业务结构看,智能车载终端和智能支付硬件贡献公司主要收入增长。2019~2021年公司营收上升迅速,2022、2023年因外部环境因素扰动营收承压。后续伴随全球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出清以及公司海外市场的开拓,我们预计公司产品需求及业务开展有望迎来快速增长。 公司为物联网“端云一体”稀缺标的,ai模型加持下有望进一步加强公司竞争实力。博实结云平台接入deepseek大模型,构建智能交通服务新底座。 随着智慧城市和交通强国两大战略的不断推进,人工智能在智能交通领域的应用愈发广泛。博实结自主研发的博云车联(乘用车管理)、博云视控(商用车智能物联)两大云管理平台通过深度融合deepseek大模型技术,持续推动"车-路-云"一体化智慧交通生态建设。 与阿里云深度合作,大模型将有望为公司带来全新增量。客户向博实结购买智能车载终端产品及云端saas服务情形下,公司通过智能车载终端产品采集硬件设备位置、设备运行状态、道路及人员状态信息后,将采集的信息上传至公司租用的阿里云等境内云端服务器,客户可通过网页端或手机app端查看相关信息。2025年2月25日,阿里云视频生成大模型万相2.1(wan)开源,此次开源采用apache2.0协议,14b和1.3b两个参数规格的全部推理代码和权重全部开源 , 同时支持文生视频和图生视频任务 , 全球开发者可在github、huggingface、魔搭社区下载体验。从2023年开始,阿里云就坚定大模型开源路线,千问(qwen)衍生模型数量已超过10万个,是全球最大的ai模型家族。 随着万相的开源,阿里云两大基模全部开源,实现了全模态、全尺寸大模型的开源。我们认为公司后续有望凭借与阿里的深度合作关系,充分受益科技变革。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6年收入有望分别实现13.52亿元、14.89亿元、16.4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5%、10.1%、10.5%。 2024~2026年有望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1.87亿元、2.31亿元、2.79亿元,同比增长7.1%、23.8%、20.9%,对应当前pe约48x、39x、32x。我们认为公司具备物联网“端云一体”稀缺能力,后续有望在ai大模型快速发展背景下凭借自身软硬件技术水平进一步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实力,海外市场持续开拓下也有望为公司带来全新增量贡献。首次覆盖,给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政策变化的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物联网行业技术迭代的风险。 盈利预测与财务指标项目/年度 1博实结:物联网智能终端核心厂商 1.1历经三阶段发展,业务与产品布局不断完善 公司专业从事物联网智能化硬件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公司以自研无线通信模组为基础,主营业务为提供物联网众多应用场景智能终端产品及配套尊龙凯时人生就博的解决方案。目前,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智能交通、智慧出行和智能支付硬件三大领域。在智能交通领域,公司以“提升安全、提高效率、辅助监管”为目标,为车联网行业提供智能车载终端产品。在智慧出行领域,公司以“帮助客户实现更高效、更便捷的出行服务”为目标,为两轮绿色出行行业提供智慧出行组件。在智能支付硬件领域,公司以“更智能、更便捷”为目标,为移动支付行业用户提供稳定、安全、可靠的物联网智能支付硬件。 图1:公司发展历史 公司股权比较集中,周小强先生为实际控制人。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周小强先生从业经验丰富,持有公司股份33.18%。由副总经理向碧琼作为执行事务合伙人的投资咨询企业博添益持有7.50%的股份,由财务总监雷金华作为有限合伙人的投资咨询企业惠添益持有3.75%股份。其余自然人股东关志强,谭晓勇、陈潭分别持有6.37%、6.00%、6.00%股份。 图2:公司股东情况 1.2多领域协同发展,业绩实现稳健增长 公司产品涉及智能交通、智慧出行和智能支付硬件三大领域。主要有智能车载终端、智慧出行组件、智能支付硬件、无线通信模组以及其他智能硬件产品; 其中智能车载终端包括商用车监控终端和乘用车定位终端。商用车监控终端产品包括车载行驶记录仪、智能车载视频行驶记录仪等;乘用车定位终端有2g/4g接线型定位终端、obd定位终端、4g智能行车记录仪等产品;智慧出行组件的产品有智能马蹄锁、智能蓝牙仪表盘等;智能支付硬件有收款云音箱、云播报打印机等产品;公司无线通信模组包括lte系列模组、gsm/gprs系列模组等产品; 其他智能硬件产品包括电子学生证、按摩仪组件等。 图3:公司业务及产品情况 2019~2021年公司营收上升迅速,2022、2023年因外部环境因素扰动营收承压。2019-2021年,公司营业收入由2019年的7.87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10.53亿元,再增长至2021年的13.36亿元,复合增速为30.29%。2022年及2023年由于外部因素扰动、消费市场恢复不及预期,业绩产生一定波动。 2024q1~3公司收入同比增速超20%,后续伴随全球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出清以及公司海外市场的开拓,我们预计公司产品需求及业务开展有望迎来快速增长。 图4:2019-2023博实结营业收入情况 从业务结构看,智能车载终端和智能支付硬件贡献公司主要收入增长。2019年,公司营收的最大来源是乘用车定位终端,营收占比达60.00%,商用车监控终端为第二大收入来源,营收占比为29.56%。2020年起智能支付硬件进入起步阶段,并成为重点开拓的业务线。2020-2022年,智能支付硬件的销售收入分别为0.28亿元、3.27亿元以及4.27亿元。2023年,乘用车定位终端贡献收入占比为28.67%,商用车监控终端贡献占比为18.75%。 图5:2023年智能车载终端贡献主要收入 图6:公司各项业务营收占比情况 业务与产品不断扩张下,公司盈利能力结构性调整。公司2020~2023年销售毛利率分别为29.75%、25.63%、24.17%以及28.47%,2024q1~q3有小幅下滑。公司销售毛利率受生产成本、产品售价、产品结构等因素影响。2020年度-2022年度,公司除产品结构变化,智能支付硬件销售占比提高带动整体毛利率有所下降以外,部分产品因竞争加剧导致销售单价有所下降带动毛利率下滑。 图7:公司发展过程中盈利水平概览 公司坚持研发创新,费用管控良好。2021-2023年,公司业务规模扩大,产品线不断丰富,研发技术团队同步扩充,研发投入逐年增加,分别为7144、7372、7863万元。在研发费用率上,2021~2023年分别为5.35%、6.09%、7.00%,2024年q1~3研发费用占比有所下降。 图8:公司发展过程中盈利水平概览 2产业链多维覆盖,“端云一体” ai模型构建核心壁垒 2.1产业链多环节覆盖,具备模组到终端一体化能力 公司成立于2009年,初创阶段以车载终端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起步,历经4年,于2013年成功开发基于“北斗”定位的汽车行驶记录仪。自2014年起公司进入快速成长阶段,并于2015年成功研发2g通信/定位模组,实现了“模组 终端”的垂直整合,正式朝无线通信模组领域进军。2018年,公司进入商用车ai智能视频监控领域并成功研发4g无线通信模组。之后于2019年和2020年逐步将产品和业务扩展到智慧出行组件、智能支付硬件两个物联网应用领域。 公司产品矩阵丰富、覆盖面宽广。公司产品覆盖智能交通、智慧出行、智能支付硬件三大领域。公司在智能交通领域提供了丰富智能车载终端产品,功能齐全、安全性高,全面覆盖多种商用车型。同时在智慧出行领域,公司将传统交通工具与物联网智能化硬件产品相结合,助力两轮绿色出行行业发展,使出行变得更高效、更便捷、更绿色。在智能支付硬件领域,公司为移动支付行业用户提供稳定、可靠的物联网智能支付硬件,适用于各类移动支付场景,有效提升支付的安全性与便捷性。 表1:公司各领域的已有产品布局情况 公司目前已取得九项核心技术专利。其中数据存储纠错技术、车辆运行状态监控技术、数据交互优化技术三项核心技术应用于商用车监控终端,有利于提高驾驶安全性,提升数据分析的流畅度以及资源的有效使用;智能锁控制技术和共享单车锁通信控制技术两项应用于智慧出行组件,以提供安全、便捷、快速的开锁方法;掉电状态下的车辆检测技术应用于乘用车定位终端能够准确判断车载终端是否处于掉电状态;epo辅助定位技术应用于无线通信模组,有效提升终端定位效率;音频自动检测技术应用于智能支付硬件,提供了一种电子产品音频自动检测方法。公司将于未来对辅助驾驶视觉算法、高精度rtk定位算法、基于5g的通讯模块的研发展开重点布局。 表2:公司目前的核心技术储备 公司不断向上下游产业链拓展,实现“模组—终端—应用”垂直整合。公司持续提升5g通信、ai算法、高精度定位等技术的研发投入,成功攻关低功耗、小尺寸、全序列的无线通信模组产品,并实现了产业化,为终端产品的开发、多应用场景的覆盖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并成功实现向物联网产业链上游进行延伸的目标。目前,公司智能车载终端、智能支付硬件、智慧出行组件等产品覆盖智能交通、智慧出行和智能支付三大应用领域,并将随着技术进步创新进一步拓展应用领域。“模组—终端—应用”的业务体系帮助公司及时根据客户需求调整无线通信模组设计方案,加速产品开发效率,以更好地应对迅速迭代的技术和不断丰富的物联网应用场景。 图9:bc60 图10:rc30 2.2ai能力加持公司产品打造核心竞争力,增长动能强劲 伴随人工智能发展,对算力需求不断增加,边缘计算优势凸显。边缘计算在靠近数据源或用户的地方提供计算、存储等基础设施,并为边缘应用提供云服务和it环境。边缘计算具有分布式架构,相比于集中部署、离用户侧较远的云计算服务,边缘计算是在更接近用户或数据源的网络边缘侧,融合网络、计算、存储、应用能力的新的网络架构和开放平台。 图11:边缘计算的分层构成和典型参与者 物联网是边缘计算整体架构中端计算重要支撑和入口。边缘计算的整体架构主要由边缘计算应用、边缘计算平台、边缘计算基础设施及边缘计算管理平台组成。物联网是边缘计算整体架构中端计算重要支撑和入口。端即用户终端,如手机、pc和物联网终端设备等,用户终端设备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能够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实时处理,进行本地优化控制、故障自动处理、负荷识别和建模等操作,在和网络连接后,用户终端设备可以把加工汇集后的高价值数据与云端进行交互,在云端进行全网的安全和风险分析、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模式识别、节能和策略改进等操作,同时如果遇到网络覆盖不到的情况,可以先在边缘侧进行数据处理,当有网络时再将数据上传到云端,在云端进行数据存储和分析。 图12:边缘计算的架构体系 公司十余年来深度布局物联网终端及上游模组产品,具备成熟硬件积累。公司作为物联网终端产品核心供应商,终端硬件可支持多种链接与数据传输方式,应用领域覆盖生产生活等多个领域,是与人工智能直接接触的重要通道和接口。 图13:公司硬件底层技术 公司不断打磨硬件平台的同时,更加注重基于硬件所衍生的数据和软件能力。 公司基于硬件产品对于用户的触及,可大批量采集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不断打磨自身软件与数据应用能力,进而反作用于硬件产品品质的提升,为客户和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更优的使用体验,形成自身产品品质护城河。 图14:公司软件底层技术 公司立足成熟软硬件布局,ai算法持续迭代,信息采集能力大幅提升。公司利用ai视觉算法、高清图像音视频处理等技术,开发了具有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驾驶员状态监测(dsm)、盲区监测(bsd)等功能的智能车载视频行驶记录仪,能够搜集到驾驶员及乘客状况、道路及行人状况、车辆运行状况、车辆装载及货物状况等信息和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