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顾问 周成虎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李郁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 廖小罕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原党委书记、研究员中国民用航空局低空地理信息与航路重点实验室主任 牛犁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研究员 金凤君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樊一江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刘瑜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 宋志刚数字中国研究院(福建)院长 国家电子政务专家委委员、福建省政协常委 报告负责人 王姣娥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主要编写成员 王姣娥、杜德林、陈卓、黄洁、吴升、赵志远、董磊、徐晨晨、章屹祯、谭文蔚、何宛芩、高阳、冯瑜满、陈锦晗、车恩瑜、范文颖、邱文乐、林薇 编写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大学 中国民用航空局低空地理信息与航路重点实验室福州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福建) 中国联通东南研究院 目录contents 引言 长期以来,受历史和科技发展的阶段局限性影响,低空空域处于休眠和未开发状态。无人机、通信导航、遥感监测等技术的发展,为低空空域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与此同时,以《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2010)、《中华人民共和国空域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2023)、《国家空域基础分类标准方法》(2023)为代表的一系列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关键性文件颁发,促进了低空空域的开放。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首次提及低空经济。随后,低空经济被列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3)、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4),低空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快速发展。 目前,低空经济已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具有创新驱动强、产业链条长、应用场景广、参与主体多、地理环境依赖大、安全要求高等特征。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省区低空经济发展态势和基础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准确把握低空经济发展态势,促进低空经济因地制宜、安全有序发展尤为重要。 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可行性原则,围绕低空经济的关键特征,本报告从创新效力、产业实力、场景活力、发展潜 力和保障能力5个维度出发,构建了低空经济发展指数,包括3 个层级、64个具体指标,对2024年全国及31个省(区、市)的低空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系统性评估,以准确、全面地反映低空经济发展态势。最后,对低空经济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与讨论。 低空经济内涵与特征 低空经济(lowaltitudeeconomy)是以真高1000米(含)以下、部分地区可延伸至3000米高度范围的空域为核心,开展的各类开发、利用和保护低空空域的产业活动,以及相关活动的总和。主要包括:低空科技创新、低空基础设施、低空制造、低空飞行活动及各类场景应用和运营保障服务等。其中,低空科技创新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以旋翼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 (electricverticaltakeoffandlanding,evtol)为代表的航空器制造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飞行载具;起降点、低空公共航路和通讯导航等低空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是低空经济规模化发展的基础支撑;低空飞行活动及为生产生活服务的各类场景应用是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出口;有效降低飞行成本并保障安全性则是低空飞行活动商业化发展的关键。 低空经济具有创新驱动强、产业链条长、地理环境依赖大、应用场 景广、参与主体多、安全要求高等特征 (1)创新驱动强。创新是低空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低空经济发展依赖无人机、通讯导航、遥感监测等技术革新。在飞行器方面,各类低空航空器不断向无人化、电动化、智能化迈进。无人机技术日益成熟,从简单的消费级航拍无人机,发展到可承担复杂物流配送、测绘任务的工业级无人机;evtol等新型航空器的研发,有望革新交通出行方式。先进的低空导航技术如高精度卫星定位与惯性导航融合系统,大幅提升了航空器在低空复杂环境中的定位精度与飞行安全性,使低空飞行路线规划更精准。低空遥感监测技术借助高分辨率传感器与智能图像识别算法,能高效获取低空区域的地理信息、基础设施状况及环境数据,为低空飞行活动提供支撑。以上前沿技术的发展将激活低空空域资源价值的新维度。 (2)产业链条长。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涵盖了从上游关键技术研发与核心零部件制造,到中游各类低空航空器生产制造,再到下游多元应用场景开发运营的产业生态体系。在上游环节,航电系统、复合材料等高精尖技术的突破与零部件的精密制造,是低空航空器性能提升与安全保障的基础支撑。在中游 环节,旋翼无人机、evtol、直升机等多样航空器的研发、生产与系统集成,通过整合多领域技术成果实现高效能、智能化产品输出。在下游环节,应用场景广泛延伸至农林植保、设施巡检、应急救援、物流配送、旅游观光等生产与生活领域。低空经济产业链条长,有助于开展跨领域、跨行业合作,形成覆盖研发制造 运营服务为一体的创新链产业链,并通过外溢效应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3)地理环境依赖大。以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为代表的低空飞行活动从地面向上延伸至一定高度的立体空间内,其适宜性、经济性和安全性受到气候、地形、下垫面等环境的影响。在地形起伏较大、环境相对复杂的地区,地面交通建设运营成本高且效率低,低空飞行的空间立体性具有显著优势;而山地、森林、海岛等场景的物流、巡检、救援等需求大,但过于复杂的地理环境会增加低空飞行的难度和风险。同时,雨雪、雷电、大风、温度等天气的快速、不规则变化也会影响不同时间的低空飞行适宜性。 (4)应用场景广。“低空”模式正在以创新姿态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多个领域,塑造社会经济发展新业态与新模式。在农林植保领域,无人机能够实现精准施药、病虫害监测、农田测 绘等,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在交通运输领域,低空交通未来有望成为缓解地面交通拥堵的重要方式,以无人机配送为牵引的“低空物流”创造出高效、便捷的新型物流业态,可在平原、山区、海岛等不同地区实现快速投递;在文化旅游方面,“低空文旅”催生了低空观光、无人机表演等特色旅游项目,为游客带来新奇体验;在公共服务方面,低空无人机搭载各类高精度传感器,可对基础设施、城市环境等进行全方位、动态化监测,为政府部门及时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在应急救援方面,无人机能快速抵达事故现场,进行物资投送与救援指挥辅助,提升应急响应效率。低空经济催生的新业态凭借其创新性、高附加值等特性,有助于打造经济增长新赛道,引领经济发展新潮流。 (5)参与主体多。低空经济的发展吸引了众多不同类型主体的参与,包括政府部门、科研单位、企业、个人等。政府部门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通过制定政策法规、推进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为低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科研机构与高校专注于前沿技术研发和专业人才培养,为低空制造、飞行控制等提供技术支撑;生产制造企业投身于各类低空航空器的设计、生产与制造,打造性能卓越的产品;运营服务企业开展低空旅游、物流配送、飞行培训等业务,直接面向市场提供服务; 众多上下游配套企业,提供零部件制造、软件开发、维修保养等服务;个人用户是重要的消费者和体验反馈者,直接关系到低空物流、低空文旅等市场需求。各类主体协同合作,共同推动低空经济健康发展。 (6)安全要求高。低空飞行活动必须要考虑气候、地形、下垫面等自然环境对航空器的影响,天气气象的多变性、不同海拔高度环境差异、地物及飞鸟撞击风险、电磁干扰等导致了低空地理环境的复杂性,边界层温度和湿度梯度、湍流以及不同于上层大气的光学特性会直接影响低空飞行的安全和效率。低空航空器需要精准避开高楼大厦、电力线路及飞鸟活动等,否则会直接威胁地面人员生命与财产安全。同时,低空飞行涉及高精度地理测绘信息数据使用和存储,关系国家信息安全。因此,低空航空器生产制造的质量把控和低空飞行活动的运营服务,必须遵循严格的安全规范,基础设施、风险防控、政策标准等是低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支撑。 低空经济发展态势 全球低空经济呈现规模化、商业化发展态势 全球低空经济发展先后经历了应用探索阶段和规范化发展 阶段。在早期,由于低空技术不成熟,低空经济发展以低空旅游和在农业、工业的探索应用为主。进入21世纪,随着低空飞行技术成熟和应用场景多元化,规范化监管成为低空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以美国、欧盟等为代表的重要经济体,先后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2020年以来,聚焦低空出行、低空物流、低空旅游、农业与消防等应用场景,中国、美国、欧盟、日韩等积极开展商业化试点探索,推动低空经济呈现规模化、商业化发展态势。 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美国拥有5000多个通用航空机场,在 册航空器数量稳定保持在20万架以上,飞行员数量超过80万人,通过全球领先的通用航空产业体系,抢占低空经济发展先机,率先提出“城市空中交通(urbanairmobility,uam)”,其后演化为更大范畴的“先进空中交通(advancedairmobility,aam)”,并在2022年出台《先进空中交通领导与协调法案》,制定了以无 人驾驶航空器为核心的先进空中交通愿景和先进空中交通发展战略。根据美国航空产业协会预测,到2035年美国低空经济将达 1150亿美元,相当于传统商业航空运输的30。与此同时,欧盟致力于建立统一的空域管理系统,包含空中交通服务与管理网络等,先后发布《2022年管理计划:机动性与运输战略》、《欧洲无人机战略20》等十几项战略指南。其中《,欧洲无人机战略20》列举了10个领域的19项旗舰行动计划,以无人航空器应用加速场景创新,并通过整合空域管理,建设欧盟无人机服务市场,加强欧盟民用和国防工业能力的协同效应。根据欧盟官方研究机构预测,到2035年和2050年,欧洲无人机产业将创造1400亿欧 元和3500亿欧元经济价值。 低空经济市场环境持续优化、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在全球低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国通过政策创新、技术突破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多维度协同,推动市场环境持续优化和保障能力系统性提升。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空域管理体系的改革上,更深入至产业链各环节的支撑能力强化,为低空经济从试验阶段迈向规模化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中国,通过自上而下构建全方位覆盖的政策体系与精准施 策,低空经济发展的市场环境持续得到优化。2010年11月,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了《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明确了深化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总体目标、阶段步骤和主要任务,成为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纲领性文件。202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空域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及配套的《国家空域基础分类标准方法》发布,成为中国空域管理改革的关键节点。自此,低空空域首次有了专门的精细化分类,真高300米以下的部分空域(g类)和120米以下部分空域(w类)为非管制空域,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2021年2月,低空经济在《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中被首次提及;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低空经济”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强调加强低空空域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快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将低空空域资源转变成类似土地资源的生产要素,为开展经济活动提供要素保障;2024年,低空经济首次写入国家政府工作报告;之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2024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增设低空经济发展司。 全国各地方积极响应发展低空经济。截至2025年3月,已 有30个省(区、市)将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6个省(区、市)和82个城市出台低空经济发展规划或相关政策文件,成立了 45家低空经济国资平台企业,尊龙凯时人生就博的业务范围覆盖机场运营、通用航空服务等多个方面;20余个省市成立低空经济产业专项基金,总规模超千亿元。整体上,低空经济表现出繁荣发展趋势